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校园网络专业委员会2024年度学术年会举行

作者: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10-24


1018日至19日,以“聚焦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数智化”为主题的“2024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校园网络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上海顺利举行。


本次年会由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校园网络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赛尔网络上海分公司、畅享网协办。会议获得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博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盈虚有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北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会议由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校园网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建华、上海财经大学实验中心主任刘弘和上海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华虎联合主持。来自CERNET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校园网络专业委员会与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领导,各会员单位代表及支持单位代表近15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

会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信息化工作处处长韩崇虎,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CERNET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张凌,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校园网络专业委员会主任顾一众分别致辞,对上海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予以肯定,期待各高校积极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借助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校数智化转型。

韩崇虎在致辞中指出,教育数智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等全方位变革;要通过数智化转型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公平,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加强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信息化工作处处长

韩崇虎

许维胜代表承办方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寄语参会嘉宾们在聚焦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数智化转型等方面充分交流、有所收获。


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许维胜

网络、数据和算力是构成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三大支柱。张凌指出,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领域,必须紧跟甚至领跑时代步伐,展现出超前意识。


CERNET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张凌

AI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顾一众在致辞中表示,算力是AI的发动机,而没有高速、稳定的网络,算力也将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无法实现高效传输和分配。在推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高校应注重网络建设和算力应用。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校园网络专业委员会主任

顾一众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马皓作“从教育信息化到教育数智化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特邀学术报告。他介绍了北京大学计算中心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以WiFi-5G校园融合、IdeaLab学科交叉平台、算力平台建设拓展以及“小北学长”智能问答等实际案例,分享推进教育数智化的有效路径。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

马皓

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许维胜作“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实践”主题报告。他结合学校实际,介绍了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人工智能赋能后的新变化,并剖析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后,教学数字化以及校园运行管理和服务发展的新趋势。


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许维胜

上海大数据中心第二分中心高级工程师柯立新以“教育城域网资源全域加速助力线上教育资源共享”为主题,分享并演示了部分高校、区教育局等应用教育城域网资源的实际成效,期望以高质量的行业集约化服务提升接入单位的访问体验。


上海大数据中心第二分中心高级工程师

柯立新

上海体育大学教授黎涌明分享了“上体体育大模型研发探索与实践应用”经验。上体体育大模型以体育行业的痛点和需求为导向,依托百度文心大模型、3D+AI技术,以及上海大学自强5000智能超算平台,已应用于跳水、游泳等国家队的巴黎奥运备战项目。


上海体育大学教授

黎涌明

上海科技大学图书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孙颖彬作“数智新基座——全栈信创云平台初探”案例分享。上海科技大学基于国产兆芯KH40000处理器,成功构建了全栈信创云平台Ecloud。该平台涵盖了基础硬件、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云管理软件、安全、备份等多个关键层面,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适配优化,确保系统稳定和高效。


上海科技大学图书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孙颖彬

上海海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玉平作“海事超级智能体——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案例分享。他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方向、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定位、人工智能融入高校的实现路径等内容,并展示了海事超级智能体在学习、教学、管理、服务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应用成效。


上海海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王玉平


此外,来自华为、上海电信、北京CA、上海联通、新华三以及博达软件的专家们,围绕AI助力高校数智化转型与创新发展、校园网络空间安全等开展了切实有效的专业研讨。


本次年会紧紧围绕“聚焦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数智化”的主题,通过汇聚校企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讨和推动教育数智化转型,为高校运用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校数智化转型提供新的启迪。